“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在财政补贴、资本涌入及全行业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在持续扩大,电动汽车安全焦虑、里程焦虑等问题逐渐改善,市场接受度也有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得益于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突破。9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问世引发了电子设备的革命。手机、计算机轻便化,MP3、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应运而生,电子消费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已在3C消费、储能,尤其是动力电池领域得到越来越来广泛的应用。2020年,动力电池领域消费锂电需求高达56%,预计2025年将达到80%,动力电池的需求将在未来成为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完善的主要动力。
2020年11月,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新能源车占比达到 20%。这实际上已经对“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的方向指明了道路,涉及动力电池的技术问题等要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之一,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路线仍未确定。在粗犷式扩张的前期,对高能量密度和长续航里程的追求使三元锂电池一度盖过磷酸铁锂电池;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进一步向着高镍方向发展。然而,镍含量增高后,也带来了热稳定性变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电动车起火事件牵动着公众的神经,高镍三元体系一时颇受争议。未来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路线,在市场的压力下将走向何方,也许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关键材料的性能、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以及安全性。尤其在电池安全事故频出的现阶段,电池的安全性牵动着消费者的心态,决定着市场的走向。为了精确控制材料质量、完善工艺管理,对各环节的分析检测成为品质保障的主要方式。而各种技术路线的共存,也给测试工作带来了考验。
推荐新闻
Recommendation